当1.3亿人次的日均自驾车流在神州大地上奔涌,当跨区域出行的七成选择定格为方向盘上的“诗与远方”,这既勾勒出中国交通出行的新图景,也是国内大循环的活力证明,更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考场。
从“通途”到“优途”的跨越。自驾主流化的背后,是交通基础设施“硬联通”的坚实支撑。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7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,“县县通高速”与农村公路“毛细血管”全域覆盖,让偏远乡村与繁华都市不再遥远。从港珠澳大桥的“桥岛隧集群”到独库公路的“一日四季”,路网延伸正在重塑空间距离感。
智慧化升级更让出行体验提质。ETC普及率超90%实现“秒过收费站”,导航大数据实时调度缓解拥堵,“一键报警”系统让应急救援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。这种从“有没有”到“好不好”的跨越,本质是“人民至上”理念的具象化——当普通家庭能驾着私家车“说走就走”,交通网络已成为公平共享发展成果的载体。
从“流动”到“消费”的激活。大规模自驾流动,正以“乘数效应”撬动内需市场。车轮所至,消费随行:跨区域自驾串联起餐饮、住宿、景区、农产品销售等产业链,形成“一路行一路消费”的经济链条。2025年五一假期数据显示,全国县域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26%,民宿订单增速达126%;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483亿元,带动上下游产业规模超1.4万亿元,县域自驾游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万亿元,占国内旅游市场比重超80%。
这与“构建国内大循环”战略形成共振。从长三角“跨省通勤圈”到粤港澳“一小时生活圈”,自驾的灵活性打破了区域消费壁垒,让三、四线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内需潜力充分涌流。民众出行需求的释放,既是居民收入提升、消费信心增强的体现,更是“以内需拉动增长”的生动实践。
从“保通”到“优服”的进阶。1.3亿人次的日常流动,对交通治理体系是场常态化“大考”。近年来,我国以“绣花功夫”破解出行痛点:节假日“高速免费+流量预警”平衡效率与公平,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全覆盖,“司机之家”“母婴室”等适老化服务让服务区变身“暖心驿站”。
这种治理精度的提升,彰显了从“保畅通”到“优服务”的理念转变。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精准调度,用精细化服务传递民生温度,让大规模流动既有序又舒心。正如ETC车道的无感通行、导航软件的实时路况提醒,治理创新正以“润物无声”的方式,让出行体验更具获得感。
从“出行”到“发展”的革命。在“双碳”目标引领下,自驾出行正经历“绿色蜕变”。今年上半年,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693.7万辆,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.3%;“光储充”一体化电站在西部景区落地生根,从北京到张家口的“零碳自驾线”、海南全岛“新能源环岛游”成为新风尚。交通领域的“减碳”与“便民”形成良性循环,印证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智慧。
自驾经济更在重塑城乡关系。当乡村公路成为“产业路”“致富路”,当导航软件标注出特色农产品直销点,车轮正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,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。这种“以流动促协调”的逻辑,让区域差距在车轮滚动中逐渐缩小。
流动是发展的动力,自由是民生的向往。1.3亿人次的自驾洪流,丈量着交通网络的广度,也彰显着国家治理的温度。从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,从出行选择的自由自主到发展动能的持续释放,这既是今日中国的真实写照,更是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步伐。当车轮与时代同频,流动的中国必将在复兴之路上行稳致远。(堰小云)